您选择的条件: 杨波
  • 基于用户特征的电费回收分析及策略——电力知识化转型工程实践

    分类: 图书馆学、情报学 >> 图书馆学 提交时间: 2023-10-08 合作期刊: 《知识管理论坛》

    摘要: [ 目的 / 意义 ] 随着知识管理相关理论的发展,各相关工业部门特别是完成了信息化的工业部 门也面临着越来越紧迫的知识化转型。在知识化转型过程中除知识管理的相关理论外,也需要提炼出知 识管理相关工具体系。[ 方法 / 过程 ] 主要研究知识管理相关工具在电力行业市场营销领域中的应用,从 电力业务人员日常接触的数据中萃取影响缴费用户的特征因素,并形成与用户缴费欠费习惯相关的关键 知识,为业务人员未来工作进行指导。首先,从电力系统中采集甘肃省内近 10 万户的用电及缴费数据, 并整理出由问卷调查获得的数据;其次,采用主成分分析及回归方法构造用户按时缴费模型;最后,根 据模型分析获得促使用户按时缴费的因素,提出针对性的营销策略,以降低电费拖欠率并降低电费回收 成本。[ 结果 / 结论 ] 通过分析,找到用户履约能力、客户满意度及征缴频率等关键因素,较好地实现电 力知识化转型。

  • 基于LDA主题模型的学术谱系内知识传承研究——以谈家桢为核心的遗传学学术谱系为例

    分类: 图书馆学、情报学 >> 图书馆学 提交时间: 2023-08-26 合作期刊: 《图书情报工作》

    摘要: [目的/意义]学术谱系以知识传承的方式助推科学发展。研究知识传承特征,探索学术谱系传承模式及其学术产出影响效能,为探索人才成长规律及人才政策制定提供参考。[方法/过程]基于LDA主题模型,以遗传学领域谈家桢为核心的学术谱系成员发表的期刊文献为研究对象,对该谱系成员的研究主题进行抽取,借鉴生物学遗传与变异的概念,根据主题相似度将谱系成员划分为遗传学者变异学者和非遗传非变异学者,并对三种学者的学术绩效进行分析。[结果/结论]分析结果表明,谈家桢学术谱系内遗传学者和变异学者的学术绩效相对较高;非遗传非变异学者的数量占比最多,但学术绩效相对较低;遗传学者与变异学者在不同主题下的分布具有明显差异。

  • 高校知识产权信息服务培训体系设计研究

    分类: 图书馆学、情报学 >> 情报学 提交时间: 2023-04-01 合作期刊: 《图书情报工作》

    摘要: [目的/意义] 顺应国家知识产权强国战略发展要求,近年中国高校图书馆尝试开展知识产权信息服务,该服务突破高校图书馆原有的情报信息服务领域、范畴及深度,因此亟待培训出一批具备相应服务能力的学科馆员;此外高校作为知识产权重要产出地,高校图书馆馆长、科研人员和学生的知识产权信息素养都有待提高,因此急需建立一套完整、规范的高校知识产权信息服务培训体系。[方法/过程] 采用文献调研、专家访谈、问卷调查等方法,对国内高校4类群体进行广泛调研,构建面向高校多主体知识产权信息服务培训体系,培训内容共设置5大模块:知识产权意识强化、知识产权基础知识、知识产权信息检索、知识产权信息分析与运用、知识产权申请流程详解及专利文书撰写,其中基础知识、信息检索、信息分析与运用为重点模块,分为初、中、高3个深度级别,可采用模块化课程组合方式实施培训。[结果/结论] 该培训体系具有完整性、可操作性、适应性等优势,能够满足多层次、多群体、多样化高校知识产权培训需求,其有效实施将会全方位提升高校知识产权信息服务能力及知识产权信息素养。

  • 基于LDA-BERT融合模型的弱信号识别研究【涉嫌严重学术不端撤稿】

    分类: 图书馆学、情报学 >> 情报学 提交时间: 2023-04-01 合作期刊: 《图书情报工作》

    摘要: [目的/意义] 针对现有弱信号全自动识别研究尚不完善的问题,提出基于LDA-BERT融合模型的弱信号全自动识别方法。[方法/过程] 基于无监督的LDA主题模型对文本数据集进行主题分类,构建主题和术语双层过滤函数从主题分类的结果中提取早期预警信号,通过紧密中心度、主题权重以及主题自相关性三大度量函数评价主题的弱性,并基于主题内术语的归一化频率和概率提取出弱信号。最后,运用BERT深度学习模型从语义层面对弱信号上下文及其类似词进行扩展。[结果/结论] 以2021年1月初疫情重爆发事件为例,使用爆发前三月的社交媒体新闻数据集对构建的系统模型进行验证。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可有效检测出相关弱信号,并挖掘出弱信号随时间推移逐渐增强的演化特性。此外,该融合模型在实现弱信号全自动识别的同时,也表现出较单一模型更强的结果可解释能力。

  • 中国科研人员的国际流动趋势研究

    分类: 图书馆学、情报学 >> 情报学 提交时间: 2023-04-01 合作期刊: 《图书情报工作》

    摘要: [目的/意义] 在规范化和重构中国科研人员ORCID履历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中国科研人员的国际流动趋势及特点,为国家人才政策的制订提供实证依据。[方法/过程] 充分利用科学文献的作者关联信息,采用数据挖掘方法实现中国科研人员个人履历的重构,并从地理区域分布、流动模式、时间趋势和流动效益等视角,深入地讨论他们的国际流动趋势。[结果/结论] 随着中国科技创新水平的提升,中国人才流动模式逐渐呈现多元化趋势。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形成人才环流态势,近5年人才回流趋势显著,中国迎来留学生回国就业的高潮。但整体上看,中国人才流失的现象依然严重,对优质人才的吸引力较弱,主要表现为中国科研人员的引进和流失数量失衡,人才内外交流的质量存在一定提升空间。